138. 第 138 章 跨出一小步,前进一大……(1 / 2)

冬妮儿生了个闺女。

东婶儿和孙大娘在屋外头等着, 俩人听到的第一反应冬妮儿夫妻肯定难过,俩人那么想要儿子

而孙大娘立马追问孙继红“冬妮儿咋样儿”

接生员孙继红很专业地说“有些正常的撕裂, 好好养养,不影响啥。”

孙大娘连连点头,道谢“村儿里有接生员,大家可是踏实多了,给你拿点儿东西走。”

东婶儿已经拿了,阴阳怪气道“俺家出东西,好人倒教你做了。”

接生的礼是一定不能抠的, 老王家一开始只准备了一份儿,还有个尹知青, 刚才生产的时候又临时去准备了一份儿。

孙大娘对她这话, 怼回去,“娘家不出这个,还少往他们身上搭了”

“那是你乐意, 贱皮子, 你看我啥时候管过他们咋过日子, 有手有脚还能饿死啊。”

东婶儿如今在村儿里风光着呢, 她可不靠老四夫妻过活,说话更不中听,却比从前敞亮多了。

全家人都勤快, 王老三夫妻现在又得大队重用, 手里虽然没啥钱,可挣得都是实打实最高的工分儿。

大队所有人都瞅见, 谁不说他们老王家欣欣向荣

东婶儿挺胸,抬下巴瞥亲家孙大娘一下,转向孙继红, 重新道谢“继红啊,可谢谢你和尹知青了,东西你拿着。”

孙继红当没听见俩人的话,接过来道“我再帮冬妮儿收拾收拾,一会儿你们洗洗灰尘啥的再进去看。”

“这么讲究呢”

孙大娘觉得麻烦,“我们当初生孩子的时候,啥时候将就这么多”

上次潘翠莲生娃,接生员也是这么交代的,东婶儿当时说得更嫌弃,被王老三撅回去,不洗不换不让看孩子。

于是,东婶儿一副“我比你懂比你进步”的表情,道“你知道啥,不卫生,刚出生的小孩儿容易生病。”

孙大娘厌烦她这个德性,转身就走。

东婶儿问“你干啥去不看你外孙女儿了”

孙大娘没好声气道“洗洗”

水稻地,老王家另外三个儿媳妇和春妮儿也都听到了“冬妮儿生闺女”的消息。

二儿媳周秀丽直接就笑出声儿来“这可真是,念叨得越狠越不来啥,你看她平时都儿子儿子的叫,好像已经确准是儿子了,傻眼了吧”

大儿媳赵花花瞥一眼不远处的三弟妹潘翠莲和春妮儿,小声儿道“别幸灾乐祸了”

周秀丽顺着她的视线,酸溜溜地看向潘翠莲,“还以为当上出纳,不用干这些重活了呢。”

赵花花是赵四爷的孙女儿,有觉悟“农忙的时候,谁都不能脱产。”

赵柯是唯一的例外,但她并不闲。

潘翠莲跟春妮儿也在说冬妮儿。

俩人住得近,潘翠莲跟春妮儿相处,比跟两个嫂子自在,也亲近一些。

潘翠莲道“娘家得劝着点儿冬妮儿,不然月子里容易做病。”

春妮儿只说了一句“她自个儿想不明白,有啥好劝的”

自个儿想不明白,没啥好劝的。

赵柯等到傍晚余秀兰放学,母女俩一起到老王家看冬妮儿。

冬妮儿果然一副失望伤心的模样看着襁褓里的女婴。

余秀兰看得眼疼,更心疼这小丫头,对着小女婴一通夸“这双眼皮大眼睛,鼻子挺,小嘴儿也好看,这头发也密,净挑着你们夫妻俩好的地方长,长大肯定好看。”

赵柯“”

别的也就算了,大眼睛就过分了,小娃娃根本没睁眼,从哪儿看出大眼睛了

冬妮儿扯起嘴角笑,表情却没有丝毫喜悦。

孙大娘都看不过去,扒拉她。

冬妮儿的笑容更大了点儿,依然带着一股子忧郁。

春妮儿这时候进来,一眼瞅见她这样儿,膈应道“不知道的以为你生了个炸弹呢,能要了你的命,这死德性。”

赵柯抿唇忍笑,给了亲妈余秀兰同志一个得意的小表情。

看吧,这是她当妇女主任的成果。

余秀兰斜她,懒得理她。

孙大娘看看赵柯母女,又看向大女儿,“你看你,说啥呢。”

冬妮儿也很难过的看着姐姐。

春妮儿直接翻她一个大白眼,“你不是要寻死腻活吧那你可就生不了儿子了。”

冬妮儿一凛。

春妮儿挤兑她“身体养好了,才能生下一个,不然咋一举得男”

冬妮儿却没听出挤兑,一下子仿佛通窍了似的,眼睛都有神了。

余秀兰都无语了。

倒是赵柯和春妮儿,丝毫不意外。

冬妮儿又不是一天这样儿,她要是突然转变,才奇怪。

又有其他人来看冬妮儿和孩子,孙大娘招呼,赵柯、余秀兰和春妮儿便先离开。

春妮儿说起冬妮儿丝毫不客气,“赵主任你正事儿那么多,没必要为了她这死脑筋费心,有我看着呢,她闹不出啥事儿。”

余秀兰好奇,“你咋看着”

“她不会虐待孩子,我就看着她不太亏待我那外甥女儿就行,别的啥也不用管,她爱拼儿子就拼去呗。”春妮儿看着赵柯,百分之百地相信,“咱们赵村儿的女娃也能上学,以后孩子们长大,就会跟我们不一样的。”

赵柯眼神里对她的骄傲毫不掩饰。

下一代永远在继承中推翻上一代人的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也在不断进步。

春妮儿变化巨大,赵柯的观念也时刻在改变。

不必嘲笑谴责止步不前的人,污浊的水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过滤,才会甘甜清冽。

冬妮儿只是一个缩影,本质上,需要改变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眼光要放的远一点。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她只要搭起架构,将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最后只要轻轻推动一颗牌,连锁反应就会发生。

赵柯问春妮儿“我要去外头谈采买,你去吗”

春妮儿惊讶,“我吗”

赵柯肯定地点头,“去吗”

为什么不

春妮儿答“去”

“可能要去几天,收拾点儿换洗的衣物。”

“好。”

“记得带纸笔。”

“好。”

“哦,对了,帮我通知潘翠莲,让她安排一下家里,一起去。”

春妮儿毫不犹豫地答应,“好。”

赵柯交代完,母女俩离开。

余秀兰不太赞同道“你带春妮儿也就算了,翠莲闺女才两个多月,一走几天,人家不得埋怨你。”

“几天而已,她只是当了母亲,不是拴在了家里。”

“找别人不也一样”

“那怎么能一样”赵柯笃定,“她肯定会去的。”

余秀兰看不惯她那自信的嘴脸,忍不住手痒,戳她脑门儿一下,“你瞅你那嘚瑟的样儿。”

赵柯就是得意。

“我一向很善解人意,她们不想去,可以推辞。”

春妮儿当场答应,潘翠莲舍不得闺女,却也不愿意放弃出去长见识的机会。

东婶儿夫妻强烈反对“哪有当妈的不管闺女,孩子才多大你咋这么狠心”

潘翠莲执意要去,她不跟东婶儿争执,只让王老三去跟他妈说。

王老三问“幸福这么小一点儿,你真要出去啊”

他们的女儿,最后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名字,就叫王幸福,没别的期望,就希望她幸福。

潘翠莲抱着小闺女,一下一下亲她的额头,眼圈泛红,却没有说出不去的话。

王老三明白了,转头就对亲妈说“大队的位置就这么多,翠莲不抓紧每一个机会,说不准啥时候就被别人抢到前头去,你想那样儿吗”

东婶儿夫妻迟疑。

他们的眼光,还在赵村儿大队这一亩三分地。

大家都在进步,说不准啥时候,潘翠莲的位置就被人取代,那到时候,他们的风光不就被人分走了

东婶儿问“那幸福咋办”

王老三道“我拿点儿好东西送给老四和弟妹,这几天,请她帮着喂一喂幸福,妈你也帮着多看看,年底我和翠莲多给你们五块钱。”

王长江道“说啥钱不钱的,你妈不也帮你俩哥哥看娃了。”

王老三坚持“以前没分家。”

俩老的现在是跟王老大过,这钱,其实是为了让大哥大嫂心里头舒服,二哥二嫂也挑不出理。

东婶儿夫妻最终答应“那行吧。”

王老三又去找王老四。

王老四不想收东西,“一家子兄弟,帮着照看照看侄女,喂点儿奶有啥的,收东西多生分。”

王老三道“喂孩子本来就不容易,一下子喂俩,让弟妹吃点儿好的是应该的。”

王老四推辞不过,到底接了过去。

潘翠莲扫清家里的障碍。

转过天,她和春妮儿一起背着挎包,跟着赵柯踏出了村子。

就她们仨,没带保镖。

没揣多少钱,带啥保镖。

赵柯领着俩人,坐小客车到县城,又在县里和市里卖玻璃的地方打听了一圈儿几种玻璃的价格,还专门打电话打听省城的玻璃价格,然后三个人才坐在招待所开会。

“我们两个跟玻璃厂沟通吗”

潘翠莲和春妮儿脸上都带着惊慌。

赵柯点头,“敲门砖已经有了,只要能见面就有机会,你们完全可以试试。”

潘翠莲提心吊胆“万一我们搞砸了怎么办”

春妮儿对父母妹妹发疯,并不是已经改头换面,内里还残留着曾经的怯懦。

她只是听赵柯一说,心里都发颤,“不行的”

“第一次,我会教你们怎么做。”赵柯强硬地说,“不逼一逼,你们永远没有勇气踏出第一步。”

赵柯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揽在身上,那赵村儿大队永远都立不起来,该跨出这一步了。

就从潘翠莲和春妮儿开始。

赵柯不管两个人如何忐忑,直接开始跟她们讲,怎么说怎么做。

潘翠莲和春妮儿手忙脚乱地拿出笔记本记录。

她们两个也才开始学习没多久,潘翠莲好一些,春妮儿越慌越提笔忘字,恨不得记下赵柯的每一句话,又总是忘字,都快急哭了。

潘翠莲受她影响,拿笔的手也开始抖。

赵柯看在眼里,讲得慢一些,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直到她们全都记下来,“你们两个商量一下,怎么配合,练习一下也行,我去外面打个电话。”

两个人像是不舍得雌鸟出去觅食的幼鸟,眼巴巴地看着赵柯出门关门,茫然失措。

潘翠莲“我们先念一遍”

春妮儿“念、念吧”

另一头,赵柯给舅舅余秀民的部队打电话,找她姥姥刘三妮儿。

之前,余秀民打电话告知姥姥要带孩子们回赵村儿大队的时候说过,姥姥他们上车的时间定下,会再联系他们,但一直没有电话来。

余秀兰一直惦记着,赵柯正好方便,就打电话问问什么情况。

刘姥姥再打过来电话,对她说“他们姥姥姥爷整景儿,非说新学期都开学了,耽误孩子读书,让下学期再走,正掰扯呢。”

赵柯好笑,“确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