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老婆说的都对 绿蜡 3836 字 3天前

第四十七章

王文远生怕自己最重视的俩女人吵起来, 紧赶慢赶地完成了考察回海湾,结果齐芦丢出来一个邀请。

「你说真的?我妈这么说?」他几乎完全傻了。

「对。」齐芦点头, 「我也挺吃惊的, 想了好几个方案,没想到会是这个。」

「老婆都想啥方案了?」他将她抱自己腿上, 脸蹭着脸。

齐芦稍微有点嫌弃,男人胡子拉渣,起码两天没刮了。她手指划拉着他的下巴, 感受那种紮紮的感觉,「第一,剑拔弩张,解决方案是任凭她怎么挑刺,我都抱着佛系的心态当看戏;第二, 先礼后兵, 这个比较麻烦一点, 我得和她客套着来;第三,温柔一刀,表面上对我客客气气, 其实专门打我软肋;这个没啥,就要求我心态好脸皮厚。完全没料到她来了个第四, 举白旗投降——」

「诸葛亮摆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昭, 你妈是不是也想来一个?」

王文远感受她细腻的皮肤,「别说,我妈挺爱看这个戏。」

「你妈都喜欢啥?」

他想了很久, 「聊天?看戏?帮人做媒?」

放屁吧,哪有人是这种爱好?

「不过中秋在我们家是大祭,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参加。人非常非常多,确实很麻烦。」他笑了笑,「没关系,许多婶婶姨娘会来帮忙,她叫你去应该就是了解一下。」

齐芦有点玩味地看着他,男人的世界是外向的,女人的世界是内向的,如果不是爱情和家庭将两性连接起来,根本就是俩物种。她几乎能完全确认,根本就不是了解的事,而是真真实实的下马威。

「那你猜猜我喜欢啥?」她问。

这次王文远认真起来了,他的求生欲很强,认真道,「喜欢吃的蛮多,不管是辣口的还是甜口的都能接受,但每隔几天一定要用辣来刺激一下味蕾;穿衣服喜欢贴肤一点的,最好不要有什么款式,保养方便;闲了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尤其喜欢《无人区》,视频软件里的观看记录起码有三十次了吧?」

基本算是合格了。

「不喜欢旅游,喜欢休假。最好能找个人少漂亮配套好的地方,躺着享受阳光,或者泡在游泳池里。」王文远亲她一下,「当然,得有老公陪着。」

「目前最想去的地方——」她开口。

「青岛——」

两人相视一笑,便闹成一团,滚到床上去了。

中秋节前,海湾项目招标部公开发售了第一期的招标文件,合计十六家公司符合资格进行报名。齐芦按照名单,准备了十六分施工图,装了满满一小车拖回办公室。之后,各家单位就技术问题进行了质询,齐芦加了两天班,约了三个部门的人一起商讨后书面回复。

再之后便是人事和行政配发了中秋节的福利,准备放假。

齐芦给伍安兰电话商量过节的事情,她合计有十天假期,准备头五天在王文远老家过,后五天回海城过。伍安兰有些焦躁,毕竟是头回去男方家,而且以女朋友的身份参加别人家的祭祀。

「别人家好歹是有个态度了,你得重视。有啥不懂的多问文远,别他不懂你也闷头不问,不然闹笑话。」

「礼物都准备好了吗?他家里的人口多少?」

齐芦回说准备好了,他家里哥哥,父母,连带奶奶和两个老祖,其它隔了房的暂时不必要。

伍安兰稍微安了心,又罗嗦起来,「我和你爸回去第一回,不知道他们家什么规矩,上桌便开始吃饭。结果他们家规矩是每次夹菜都得有人招呼才许动筷子,只我一个人不懂就显出来了。结果人家背后说我贪吃——」

齐芦很想说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

「现在是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是欧阳好像说他们家格外不同些,你别大意。」

来自妈妈的关怀,能怎么办?当然只有点着头嗯嗯嗯了。

王文远一手牵着齐芦,一手推着推车。机场里人来人往,节日的急迫催促旅人的脚步。广播里已经响起他们要乘坐的航班号,这是开始检票了。

然而伍安兰的交待还有很多的样子。

他只好探头过去,对着话筒那边的人道,「阿姨放心,我会照顾好齐芦的。」

伍安兰立刻变得客气了,「是文远啊。阿姨放心的,没什么不放心——」

齐芦挂了电话,对他呼出好大一口气,「这些妈妈,提起婆家如临大敌。」

「你怎么一点也不怕?」王文远握住她的手,十指交缠。

「因为我有个无敌的奶奶。」她笑了一下,「能在她手里活到现在的,遇上什么妖魔鬼怪的婆家都不会怕。」

王文远好奇,「有那么厉害?听欧阳说,好像也就那样——」

欧阳和奶奶打过两次交道,和别人耍嘴皮子不同,他一边甩出钱这个萝卜来,一边把大棒子架得高高的,当然能解决了。然婆媳关系,基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和男人聊是失策。

齐芦摇着头,跟他跨上了舰桥。飞机起飞,在高天上冲出一道痕迹又散开,仿佛人生中的聚散起落。

晋江城(为了配合参加晋江活动而起的名字,以后简称晋城),位於东南沿海,算得上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中依然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布局和风貌,石头垒墙,骑楼和红白二色的装饰色。这些老房子成片连接在一起,配上蓝天碧海和青山白云,颇有许多韵味。

这老城中,传统有三十六街,分了上中下三部。最上上的当然是上十二街,被称为状元街,这里居住的多是读书和官宦人家子弟;其次是中十二街,地主、商人和手工艺人;最次则是下十二街,便是劳力,苦力和无恒产者的地头。

老晋城人讲派头,论出身,理血缘关系。虽然二三百年前便做了外洋的买卖,但正因此,便格外的团结。从好的方面讲,他们将老规矩老风俗保存得特别好;从不好的方面讲,便是封建古板,不堪改造。

因此,富足了几百年,只穷了最近几十年,最近又重新富裕起来的晋城人,身上穿的虽然是代表文明的西装,但内心深处依然是个老人。

这一点,齐芦一下飞机便感受到了。

从未见过那么多的牌楼,鳞次节比的古民居,连成片的老房子。有老阿姨端着盆子从古街巷里走出来,土话招呼一声,便有穿着小马褂的孩子们不知从哪里钻出来。